Back

策展論述

存在即關係,生命即網絡

在臺灣地處相對偏遠的臺東,不僅自然生態豐富,並擁有多元的族群,是一個自然與文化多元薈萃的交匯地,不過當前全球生態系統正面臨許多壓力,這些壓力彼此影響,威脅著地球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。美國哲學家唐娜.哈洛威(Donna J. Haraway)在《物種相遇》中指出:「我們始終是在網絡中存活、死亡與共生的動物」。強調的是人類並非孤立存在,而是始終與其他物種、物質、科技與環境交織在一個複雜的網絡之中。

人類並不是宇宙的中心,也不該把自己當成萬物的主宰,我們只是這個多物種網絡中的一份子。在仍然保有豐富資源的臺東,似乎可以找到一個契機,讓我們有機會能在當前逐漸遭遇破壞的環境中,反思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。今年臺東聲音藝術節延續去年「多物種的糾纏」為題,希望透過聲音的多樣性與多層次的特性,以聲音為媒介促進地方文化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多重對話與交織關係,並在與其他物種的相遇與回應中,朝向多物種共生的未來。也因此我們改變了過往藝術家短期駐館創作的形式,轉向更長期且深入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在地實踐。

去年邀請五位藝術家展開為期一年的駐地創作,深入臺東不同地景與文化脈絡之中,以聲音為媒介展開跨領域的探索與詮釋。澎葉生以南橫公路海拔一千公尺的利稻部落為起點,跟著布農族獵人深入山林,採集在自然與傳統文化交會下回盪的聲響;吳思嶔走進東海岸的阿美族部落,循著神話與傳說的線索,尋覓竹子在歷史事件中的聲音軌跡;王榆鈞穿梭於臺東巷弄間,錄製來自各地職人們的聲音,從訪談中感受創作的能量與土地的連結;楊欽榮則往返於綠島與蘭嶼,透過千風之島的迎風海潮為起點,開啟了環境與人為的演化敘事;廖于萱則與卑南族利嘉林道巡守隊同行,從動物的視角重新思考人與非人的聽覺關係。

除了展出這五位藝術家的作品以外,同時邀請香港與瑞士的聲音藝術家黃加頌與Benjamin Ryser,展出地震後在太魯閣族砂卡礑部落裡,於《森人—太魯閣藝駐計劃》駐村時創作的錄像聲音作品。展覽以跨領域、跨物種、跨地域的交織實踐為基礎,邀請觀眾重新思考人類、科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。我們相信,這些元素並非彼此對立,而是共同編織世界網絡的重要節點。透過聲音作為感知與連結的媒介,展覽嘗試開啟一種與萬物共生、共同感知與共同生成的對話與經驗。

——— 策展人 張溥騰